炒苍耳子为苍耳子的炮制品。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。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,刺尖焦脆,微有香气。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,偏于通鼻窍,祛风湿,止痛。常用于鼻渊头痛,风湿痹痛。
炒苍耳子的炮制方法
苍耳子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原名枲耳实。其炮制南北朝刘宋时期为:“凡采得,去心。取黄精,用竹刀细切,拌之,同蒸,从巳至亥,去黄精,取出,阴干用”(《雷公炮炙论》)。唐代有烧灰的方法(《备急千金药方》)。宋代有微炒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明代有酥制(《普济方》)、酒拌蒸(《本草乘雅半偈》)。清代基本沿用前法。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。
净苍耳子的制法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用时捣碎。
炒苍耳子的炮制方法:取净苍耳子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焦黄色,刺焦时即可,碾去刺,筛净。用时捣碎。
炒苍耳子的性状
苍耳呈纺锤形,或卵圆形。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,全体有刺,体轻质坚。破开后内有双仁。有油性,气微,味微苦。
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,刺尖焦脆,微有香气。
苍耳子的性味归经
苍耳子味辛、苦,性温;有毒。归肺经。
苍耳子的功效与主治
苍耳子具有散风湿、通鼻窍的功能。
苍耳子具有散风寒,通鼻窍,祛风湿的功效。用于风寒头痛,鼻塞流涕,鼻鼽,鼻渊,风疹瘙痒,湿痹拘挛。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10年版))
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,多用于皮肤痒疹、疥癣等皮肤病。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(《外科正宗》)。治白癜风和麻风,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(《医宗金鉴》)。
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,偏于通鼻窍,祛风湿,止痛。常用于鼻渊头痛,风湿痹痛。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(《严氏济生方》)。治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、挛急麻木,取苍耳子煎服有效(《食医心镜》)。
炒苍耳子的炮制作用
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,多用于皮肤痒疹、疥癣等皮肤病。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(《外科正宗》)。治白癜风和麻风,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(《医宗金鉴》)。
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,偏于通鼻窍,祛风湿,止痛。常用于鼻渊头痛,风湿痹痛。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(《严氏济生方》)。治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、挛急麻木,取苍耳子煎服有效(《食医心镜》)。
苍耳子的炮制研究
苍耳子含苍耳子苷、树脂、脂肪油、生物碱、维生素C及色素等。
据初步研究,多数学者认为苍耳子的毒性与其所含毒性蛋白有关;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常损害肝、心、肾等内脏实质细胞,出现黄疸、心律不齐、蛋白尿。尤以损害肝脏为甚,能引起肝昏迷而迅速死亡,即便治愈,也易留下肝肿大后遗症。
苍耳子毒蛋白为其毒性成分之一,经水浸泡或加热处理,可降低毒性,如炒焦、炒炭后能破坏其毒性。有人认为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,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,凝固在细胞中不被溶出,而达到去毒目的。另有研究认为,苍耳子炒品和炒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生品;而脂肪油含量则低于生品,镇痛作用强于生品,毒性低于生品。经对苍耳子及其炮制品质量进行研究,认为水分一般在5%以下,水浸出物不低于8%,脂肪油不低于12%。
苍耳子《中国药典》记载虽为有毒,但其生品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不大,未能测出 LD50,其最大耐受量为成人临床用量的277倍以上。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炒苍耳子的贮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通风干燥处。